专利密集型产业区域分布存在差异
大力发展专利密集型产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国家知识产权局自2012年起委托我中心团队开展专利密集型产业统计研究工作,形成了专利密集型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并按年度公开全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数据和主要统计监测数据。虽然国家层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十分丰厚,少数省份也开展了相关研究,但由于数据获取难度大、处理复杂,且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在区域层面尚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本文从工业大类行业出发,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专利的产业分布进行分析,挖掘各地区的共同产业和优势产业,为各地区发展专利密集型产业,为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强市建设提供支撑。
一、专利规模集中在六大产业,部分地区汽车产业具有优势
2018—2022年,31个地区五年合计发明专利授权数排名前10位的行业共涉及到17个行业。其中,有6个行业均进入了31个地区的前10位,分别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此6个行业也是全国排名前6位的行业,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排在第1位,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排在第2位。
其次,金属制品业有30个地区进入了前10位,海南该行业排在其41个工业大类的第12位;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29个地区进入了前10位,吉林排在第12位,西藏排在第11位;其他制造业有20个地区进入了前10位;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有19个地区进入了前10位。以上4个行业从全国范围来看,分别排在第7位、第8位、第10位和第9位。
医药制造业有13个地区进入了前10位,但全国该行业排在第12位,排在第11位的是汽车制造业。
河北、吉林、安徽、湖南、广西和重庆6个地区的汽车制造业进入了前10位,反映了以上地区在汽车制造业的发展优势。此外,海南和西藏的农副食品加工业,福建和河南的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山西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北京的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内蒙古的食品制造业等也属于该地区的优势产业。
二、高密集度产业分布范围广,且与全国的一致性不高
2018—2022年,31个地区发明专利密集度排名前10位的行业共涉及到24个行业。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有30个地区进入了前10位,即除西藏外其他地区均进入了前10位。全国该行业的发明专利密集度排在第2位,排在第1位的为其他采矿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有29个地区进入了前10位,北京的专用设备制造业排在第14位,内蒙古的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排在第11位。全国上述两个行业分别排在第5位和第6位。
通用设备制造业有28个地区进入了前10位,北京排在第15位,山东排在第11位。其他制造业有27个地区进入了前10位,山西排在第13位,湖南排在第11位,甘肃排在第11位。全国上述两个行业分别排在第8位和第3位。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有25个地区、23个地区和22个地区进入了前10位。全国上述三个行业分别排在第4位、第7位和第9位。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分别有13个地区、11个地区和10个地区进入了前10位。全国上述三个行业分别排在第11位、第16位和第19位。
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均有9个地区进入了前10位,全国层面分别排在第10位、第12位和第13位。其他采矿业有8个地区进入了前10位,全国层面该行业排在第1位。
北京、安徽、江西、广西、重庆和贵州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进入了前10位,北京、山西、海南和宁夏的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进入了前10位。
此外,天津和广东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北京的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内蒙古的家具制造业,青海的造纸和纸制品业,汽车制造业,上海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以及江苏的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也均进入了地区前10位。
三、高规模产业与高密集度产业差异较大
1.医药、食品、化学原料、计算机等产业的规模优于密集度
从发明专利授权数来看,有13个地区的医药制造业进入了前10位,但从发明专利密集度来看,全部地区的医药制造业均未进入前10位。
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的发明专利授权数分别有2个地区和1个地区进入了前10位,但发明专利密集度没有地区进入前10位。
全部地区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发明专利授权数均进入了前10位,但发明专利密集度进入前10位的地区数下降至25个、22个和9个。
有30个地区的金属制品业发明专利授权数进入了前10位,但发明专利密集度进入前10位的地区数下降至9个。
有29个地区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发明专利授权数进入了前10位,但仅有1个地区发明专利密集度进入前10位。
有6个地区的汽车制造业发明专利授权数进入了前10位,但仅有1个地区发明专利密集度进入前10位。
2.资源利用、原材料制造、采矿等产业的密集度优于规模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的发明专利密集度有29个地区进入了前10位,但发明专利授权数没有地区进入前10位。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的发明专利密集度有23个地区进入了前10位,但发明专利授权数没有地区进入前10位。
化学纤维制造业的发明专利密集度有10个地区进入了前10位,但发明专利授权数没有地区进入前10位。
其他采矿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发明专利密集度分别有8个地区和6个地区进入了前10位,但发明专利授权数没有地区进入前10位。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的发明专利密集度有4个地区进入了前10位,但发明专利授权数没有地区进入前10位。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发明专利密集度均有1个地区进入了前10位,但发明专利授权数没有地区进入前10位。
有27个地区的其他制造业发明专利密集度进入了前10位,但发明专利授权数进入前10位的地区数下降至20个。
有11个地区的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发明专利密集度进入了前10位,但发明专利授权数进入前10位的地区数下降至2个。
有9个地区的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发明专利密集度进入了前10位,但发明专利授权数进入前10位的地区数下降至1个。
3.从密集度来看,区域间差异更明显,且与全国的差异更大
专利按照技术领域对照国民经济行业依据的是《国际专利分类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参照关系表(2018)》(国知办发规字〔2018〕31号),从对照结果来看,区域间专利分布有较为集中的行业,有部分为某些地区或某地区的特色行业。
从密集度来看,除了考虑专利规模,由于还考虑了产业的经济规模,区域间的差异更明显。发明专利授权数排名前10位的行业共涉及到17个行业,发明专利密集度排名前10位的行业共涉及到24个行业。且发明专利授权数有6个行业全部地区均进入了前10位,发明专利密集度仅有1个行业30个地区(不考虑西藏)进入了前10位。
区域间发明专利密集度与全国的一致性差异较大。全国发明专利密集度排在第1位的是其他采矿业,从各地区看仅有8个地区进入了前10位;全国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排在第10位,仅有9个地区进入了前10位;全国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排在第14位,仅有1个地区进入了前10位;全国医药制造业排在第15位,没有地区进入前10位。
四、因地制宜发展专利密集型产业
专利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核心要素,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数据显示,我国各地区各产业的专利规模存在差异,地区间各产业专利密集度的差异更加明显,且与全国的专利产业分布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发展专利密集型产业。
一是要优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专利密集型产业。各地区要结合自身专利禀赋,优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专利密集型产业。以企业为依托,以实施企业专利战略和全面推行企业专利管理规范为抓手,以提升企业专利数量和专利运用能力为目标,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利优势企业。以高新园区、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围绕优先发展的产业领域,加快建设专利密集型产业集聚区,并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要结合产业战略布局发展专利密集型产业。密切联系地区主导产业,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把握专利与产业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充分发挥专利市场价值,塑造经济增长新动能,打造换挡升级新引擎,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为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力量。
三是要加强专利密集型产业统计监测。开展专利密集型产业基础统计分析工作,制定并实施本地区专利密集型产业统计分类标准,推动本地区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核算与发布机制。开展专利密集型产业统计监测,完善产业统计监测体系,加强规模以上企业专利活动与经济效益、创新发展统计监测,编制并发布专利密集型产业统计报告。
(资料来源: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