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科技创新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纪中后期,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科技成果的应用促进了现实生产率的改进,由此带来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在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增长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从中国现实情况看,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也是我国现阶段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迫切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丰富的劳动供给和大量的资本投入,中国用3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然而,现在中国已经进入刘易斯拐点区间,劳动不再无限制供给,资本的使用效率也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资本使用效率和劳动供给近年来已经使国内的经济发展出现趋缓的态势。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包括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等,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应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转变发展方式的目的就是要把我国经济从目前高度依靠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的增长模式转变到依靠技术进步与创新的增长模式上来。只有实现这种转变,才能有效应对资源环境等对我国经济增长日益加快的约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北京的发展与全国的发展紧密相连。改革开放为北京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制度变革和组织创新使北京成为国内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北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只有109亿元,而37年后的今天,已经达到3317亿元(1978年价),增长了近30倍。197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只有1257元,而2013年已经达到15852元(1978年价),增长了12倍。北京已经从二环内一片小平房、二环外一片庄稼地,发展为与世界上所有城市均具有可比性的国际大都市。
经济学基本理论指出,土地、资本和劳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要素。如果假定既有土地为常量,那么资本和劳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由于改革开放带来了外部的资本,包括外国资本、港澳台资本,以及外省市区资本和国家层面的资本对首都建设的投入。有关资料显示,1978年北京全社会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只有不到25亿元,2013年则达到1300亿元(1978年价),增长了50倍。
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劳动投入。首都经济增长带来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改善,吸引了大量的外部劳动者进入北京。1978年,北京常住人口(当时常住人口数与户籍人口数基本一致)为872万人,就业人员445万人;经过30多年的变化,2013年常住人口已经达到2115万人,就业人员1295万人。在中西部省区就业人员规模增长缓慢甚至持续下降的态势下,与少数几个沿海发达地区维持着较高的劳动投入增长速度。
经济学基本理论指出,资本规模和劳动规模的增长只能带来外延经济增长,而生产率的改进,也就是广义技术进步的改进才能带来内涵经济增长。实证分析可见,北京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绝不可能单纯依赖资本规模和劳动规模的变化实现。创新对北京经济增长的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不仅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社会交往中心,而且具有特有的科技创新优势。北京在创新人力资源、研发投入强度、知识产出水平以及科技合作与交流等诸多方面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中关村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大、清华等一批国内知名高校也为北京的创新城市建设做出突出的贡献。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北京积极推进与实施研发国际化战略,广泛进行基于全球价值链的高技术产品贸易合作,深化拓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在合作发展研究、教育培训、科学实验、协同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北京的高等学校不是最多,但重点高校最多,占全国比重最大。国家级重点试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达到88个和62个,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8.9%和20.3%。
研究与试验发展(R&D)内部支出及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是创新财力投入规模和强度的重要体现。2013年,北京的R&D经费内部支出为1185.05亿元,虽然略低于江苏和广东,排在全国第3位,但R&D经费支出强度(R&D经费内部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比值)却达到6.01%,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位居全国首位。
万人R&D人员数和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是反映创新人力资源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北京万人R&D人员数达到100人年/万人以上,是国内100人年/万人以上唯一的地区;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接近4000人/万人,是位居第2位的上海的1.5倍以上。
发明专利产出是地区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的重要体现。近几年来,从专利申请看,北京是国内万人发明专利申请数高于20件/万人以上的唯一地区;从专利授权看,北京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10件/万人,是排在第2位的上海的2倍多;从专利拥有量看,北京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30件/万人以上,排在全国首位,为排在第2位的上海的2倍左右,明显高于全国其他地区。
科技论文作为知识产出成果,也是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不论是国内科技论文还是国际科技论文,规模达到5万篇以上的地区都只有北京。从产出水平看,万人国内科技论文数达到30篇/万人以上,以绝对优势名列榜首,是排在第2位的上海的2倍多;万人国际科技论文数(SCI、EI、CPCI-S)接近30篇/万人,也明显高于排在第2位的上海。
技术市场是改革开放出现的新生事物,它的活跃程度体现了创新的活跃度。北京不论在技术输出还是技术吸纳方面,都占有相对优势。从技术市场输出技术成交额看,北京占全国比重已经接近40%,明显高于第2位的上海。北京技术市场强有力的对外技术输出功能是北京作为全国创新中心最为重要的特色之一。从吸纳技术成交额看,近年来北京以1000亿元左右的水平排在全国首位,几乎是排在第2位的江苏的2倍。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北京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在国内有着显著优势。2013年,北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6.11%,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达到61.27%,均排在全国首位。
正是由于北京长期具备上述科技创新的能力和实力,在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工作时,指出北京要坚持和强化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为新时期北京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样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的指导下,对北京科技创新贡献率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建成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不仅要在科技投入、成果产出、技术成果市场化、产业高端化等多个方面进一步起到标杆和示范作用,而且要求科技创新对首都发展的贡献达到较高水平。长远来看,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努力使经济发展方式继续向集约型转变,此外,也应该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如大气污染防治、交通治堵、垃圾污水处理、公共安全等领域做出贡献,为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提供有力支撑。
“十三五”时期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针对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系列要求,面临疏解非首都功能、发展布局调整、经济结构转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挑战,肩负着建设好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艰巨使命,在这种形势下,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和预测,对北京未来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发展观很重要,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北京的优势在于科技创新,那就应该从科技创新中寻求突破口和出路。鉴于此,本项目将参考科技部有关机构近年来对全国和各地区科技创新贡献率测算的理论和实践,对北京“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贡献率进行研究和预测。
评价指标体系
预测就是根据已知事件来推测未知事件,既包括对目前尚未发生的事件的推测,也包括对现在已经发生但我们尚未观察的事件的推测。
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预测的活动很早就产生了。人们从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总是想事先知道结果如何。但是,早期只限于直观的、经验的估计,使用的也只是一些简单的方法。随着生产力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预测活动频繁而广泛地展开,并客观上要求预测由简单化到科学化过渡,现代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控制论等一些新兴学科的出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为科学地预测提供了良好的手段。
在多元统计分析中,解释变量不是一个,而是多个,因而存在如何正确选择解释变量的问题。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有时并不像相关系数或标准化回归系数显示的那样直观和简明。在多元回归中,解释变量之间也经常存在多重共线性,即解释变量之间非独立且相互影响。这种影响有时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一般是用逐步回归法来对解释变量进行筛选。
逐步回归法的基本思想是:在所考虑的全部解释变量x1,x2,…,xk中,按它们对被解释变量影响程度的大小,先选出一个最重要的变量xm (1),建立只包含xm (1)的一元回归方程,并对其回归效果进行显著性检验(方差分析),这是逐步回归的第一步。接着,在其他变量中再按其对被解释变量影响程度的大小,挑选第二个变量xm (2),建立包含xm (1)和xm (2)的二元回归方程,并对xm (1)和xm(2)的回归效果进行显著性检验,这是逐步回归的第二步。逐步回归就这样第三步、第四步、…、地继续下去。在逐步回归的每一步(引入一个变量和剔除一个变量都算一步)中,都在反复进行两件事:一是选择一个较为重要的变量进入回归方程;二是对已包含在回归方程中的变量进行显著性检验,显著的保留,不显著的剔除。直到最后,回归方程中再也不能剔除任何一个变量,同时也不能再引入一个新的变量为止。这就保证了最后得到的回归方程中所有的变量都是显著的,从而形成“最优”回归方程。逐步回归法的基本过程可以用图1表示。
图1 逐步回归示意图
逐步回归法计算上比较冗繁,每回归一步,都要建立一次方程,并进行显著性检验。因此简化其计算过程是十分必要的。一般常通过建立相关矩阵以及通过相关矩阵的变换求得每次回归后的数值,不再需要每一步都建立一次方程,只是在最后一步才利用相关矩阵中的数值求出“最优”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