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基本状况评价
一、全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基本状况评价
高技术产业发展是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推动创新和变革,保障可持续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随着“十四五”规划的深入实施,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愈发明显,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当前,产业大竞争时代已经来临,全球经济、产业结构发生调整,提升产业硬实力成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从全国总体情况看,全国高技术产业投资持续增长,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投资信心持续增强。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2万亿元。通过对高技术产业统计数据的分析,可观察到产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产业贡献有所提高
高技术产业贡献指数达到51.61%,比上年提高了0.48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2340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6.44%。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比重为16.76%,比上年提高了0.79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长与生产总值(GDP)增长比值为20.30%。
(二)创新投入力度加大
高技术产业创新效果得到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创新投入力度的加大。创新投入指数为47.86%,比上年提高了3.22个百分点。其中:R&D活动经费内部支出达到6507.73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4.48%,R&D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比重为2.91%,比上年增长了0.20个百分点。R&D活动人员由上年的111.96万人年增加到125.40万人年。R&D活动人员占就业人员比重达到8.43%,比上年增长了0.8个百分点。
(三)创新效果明显改善
高技术产业创新效果指数达到72.11%,比上年提高了6.44个百分点。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87548.26亿元,比上年增加了5805.68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9.19%,比上年提高了0.24个百分点。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0.98万件,增幅达到18.15%,万名就业人员发明专利拥有量由上年的467.28件/万人增加至544.52件/万人。
(四)企业效率有所增强
高技术产业企业效率指数达到75.90%,比上年提高了2.10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从上年的122.84万元/人增加到128.99万元/人,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达到114.47%,比上年提高了9.77个百分点。
在取得进步的同时,通过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反映出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一是发展能力指数与上年比较下降了7.79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产业的总资产增长率比上年下降了5.93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则比上年下降了6.69个百分点。
二是获利能力指数比上年下降了10.55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产业的总资产贡献率比上年下降了2.59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比上年下降了1.77个百分点。
三是偿债能力指数比上年下降了0.05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产业的流动资产负债率比上年下降了1.70个百分点。
四是运营能力指数比上年下降了3.86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产业的总资产周转率比上年下降了0.06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比上年下降了0.09个百分点。
五是产业贡献指数,虽比上年上升了0.48个百分点,但高技术产业增长与生产总值(GDP)增长比值比上年下降了6.82个百分点,需要引起注意。

二、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
根据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指数,可以将全国31个地区分为三类(参见图1-3):
第一类为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包括广东、北京、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天津、湖北、湖南和山东(全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指数为59.30%)。
第二类为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处于一般水平的地区,包括安徽、重庆、四川、江西、陕西、河南、宁夏和辽宁,这些地区创新能力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50%。
第三类为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低于一般水平的地区,包括贵州、云南、吉林、河北、海南、甘肃、黑龙江、青海、广西、内蒙古、西藏、山西和新疆,这些地区的创新能力指数低于50%。
与上年比较,全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指数比上年下降了0.17个百分点,青海、湖北、贵州、内蒙古等21个地区高于上年水平;海南、吉林、甘肃、安徽等10个地区低于上年水平。
位次上升最快的地区是湖北,比上年上升4位,主要原因是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提升较快;河北、内蒙古、湖南、四川、贵州、青海均比上年上升2位;河南、广东、甘肃、宁夏均比上年上升1位;位次下降最快的地区是重庆,比上年下降4位,主要原因是高技术产业增长与生产总值(GDP)增长比值下降较快;黑龙江和西藏均比上年下降3位;辽宁、吉林和安徽均比上年下降2位;北京、山西、江西、陕西均比上年下降1位。

前 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这些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我国产业体系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近年来,各地政府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大力度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出扩大高技术产业投资、研发补助等举措,引导资金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在政策引导与市场力量共同作用下,高技术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生产和投资增速高位运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释放出强劲的增长效应,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高技术产业以其技术先进性和创新性,推动了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导产业。
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综合评价自2004年开始,至今已持续了20年。其意义在于为更加详实、准确地展现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为国家和各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参考。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参考了国内外相关产业经济研究成果和类似综合评价项目,研究建立了由22个二级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产业贡献、运营能力、企业效率、创新投入、创新效果等八个方面对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可以在相互比较中观察到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变化和发展态势,发现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为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更好的推动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
本项研究中使用的高技术产业概念和分类标准来源于国家统计局《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分类(2017)》。该分类借鉴了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于高技术产业的分类方法,是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为基础,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符合高技术产业范畴相关活动的再分类。是指国民经济行业中R&D投入强度(即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相对较高的制造业行业,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等六大类。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等公开出版和发布的统计资料,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
与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系列报告保持一致,本报告标题中的“2024”是报告发布年份,报告所用数据标注为“当年”的均为2022年数据;标注为“上年”的均为2021年数据。
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需要社会各界更广泛的关注,需要各地区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重视。同时希望各级管理部门在本报告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进行更深入而具体的分析研究,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希望本报告能为加快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尽到绵薄之力。
课题组
2024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