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
本工作针对当前编制北京“十四五”时期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的现实需求,开展北京“十四五”时期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指标研究,提出这一时期的战略目标,并设计一套系统的指标体系,为“十四五”时期有关部门科学管理和引导北京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支撑。
基于对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回顾、现状分析、战略愿景和目标的研判,对北京“十四五”时期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指标进行设定。首先确定指标框架和指标选取准则;其次以国内外科技创新目标指标库为基础确定备选指标;第三根据遴选原则筛选主要指标;第四凝练核心指标;第五预测核心指标2025年目标值。
一、指标框架与指标选取准则
北京“十四五”时期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指标框架包括五个部分:综合实力、原始创新、创新驱动、开放协同和双创生态。指标选取准则参见表1。

二、核心指标及目标值预测
在选取主要指标基础上,根据新的“五年”科技创新规划的战略定位,依据以科技创新指标为核心、定量指标少而精、国际可比较等原则,进一步凝练出11个核心指标。在此基础上,基于指标历史数据和战略愿景分析,参考世界主要科技创新中心相关发展阶段的规律和特征,预测2025年核心指标目标值。
(一)科技创新中心影响力全球排名
未来五年,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影响力全球排名上升趋势不变。这从国内外主要评价报告的历史排名可以得到佐证。澳大利亚智库2thinknown《全球创新城市指数报告》显示,北京由2010年的第53位上升至2017年的第26位;第一太平戴维斯(savills)《科技城市指数报告》显示,2017年,北京位列全球科技城市前30排行榜的第17位;上海市信息中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显示,北京由2016年的全球第9位上升至2018年的第7位。
排名领先的科技创新中心位次保持基本稳定。澳大利亚智库2thinknown《全球创新城市指数报告》显示,2017年,排在前10位的城市为纽约、东京、伦敦、洛杉矶、新加坡、巴黎、芝加哥、波士顿、旧金山-圣何塞(硅谷)、多伦多;与2016年比较,有9个城市保持在前10位,芝加哥上升了4位,悉尼由第10位下降至第15位。上海市信息中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显示,2016-2018年,前5席保持不变,依次为旧金山-圣何塞(硅谷)、纽约-纽瓦克、伦敦、巴黎、波士顿。第一太平戴维斯(savills)《科技城市指数报告》显示,2017年,排在前5位的为纽约、旧金山、伦敦、阿姆斯特丹、波士顿。以上排名中,重复的有纽约(纽约-纽瓦克)、旧金山(旧金山-圣何塞(硅谷))、伦敦、波士顿。
根据近年来北京及领先城市排名的变化,至2025年,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影响力全球排名预期进入前5位。
(二)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
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各省市区GDP增速均有所放缓。“十一五”时期,北京GDP年均实际增长速度为11.30%;进入“十二五”时期,下降至7.62%;“十三五”时期的前三年进一步放缓至6.70%。根据《北京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比上年增长了6.10%。受新冠疫情影响,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发布的最新数据,2020上半年同比下降了3.2%。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对我国的预测,2020年为1.2%,2021年为9.2%,计算得到两年的年均增速为5.1%。考虑到未来GDP增速的进一步放缓,假设2020-2025年北京GDP年均实际增速为5.5%。按照这样的增长速度,2025年GDP为31295.14亿元(2005年价)。
近年来,北京R&D经费内部支出快速增长,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速为12.83%,“十二五”时期为8.19%,“十三五”时期前三年为8.65%。未来考虑到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家财政收入趋紧,企业利润率下降以及新冠疫情的冲击,假设2019年延续“十三五”时期前三年的增速(8.65%),2020-2025年年均增速为6.5%(高于GDP增速1个百分点)。计算得到2025年R&D经费内部支出为2092.50亿元(2005年价),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预计为6.69%。考虑到未来经济普查、GDP核算范围变化等因素影响,建议将该约束性规划目标设定为6.5%。
(三)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
近年来,北京不断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着力打造全球原始创新策源地。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10年为11.63%,比2005年提高了0.54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0.11个百分点;2015年为13.80%,比2010年提高了2.17个百分点,“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0.43个百分点;至2018年达到14.85%,“十三五”时期的前三年也保持着0.35个百分点的年均增长。未来考虑到北京进一步集聚大科学装置,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台,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力度将会继续加大。假设2019年和2020年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维持在0.3个百分点的增长,“十四五”时期也在0.2个百分点的年均增长,则计算得到至2025年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为16.45%,故将这一目标指标约束在16%以上。
(四)诺奖级获奖人数
目前北京市拥有诺奖级获奖者4人。包括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工作于中国中医科学院;2000年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于2004年回国全职任教于清华大学;2018年埃尼奖获得者王中林,为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外籍院士、所长;以及1982年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未来考虑到北京对全球高端人才的吸引,以及在全球范围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建设方案,将2025年的预期值设定为5人。
(五)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近年来,北京市发明专利拥有量保持高速增长。“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速达到36.43%,“十二五”时期为23.22%,“十三五”时期的前三年为21.95%。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2016-2018三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25.32%、23.15%、17.52%。由此,假设“十三五”时期的2019年和2020年保持15%的增长速度,“十四五”时期保持10%的年均增长速度,则至2025年北京发明专利拥有量将达到513906件。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确定了“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2019年,北京常住人口为2153.6万人,连续三年下降。由此,预计至2025年很有可能维持在2200万人以下,计算得到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33.59件,设定该约束指标目标值为200件。
(六)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发布数据,2019年北京市新经济实现增加值12765.8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5%,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近日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经初步核算,2020上半年北京市新经济实现增加值6244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1.7%,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5%,同比提高5.0个百分点。可见,北京市新兴动能对疫情防控、经济恢复和转型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
假设,2020全年北京市新经济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5%,“十四五”时期年均提高0.1个百分点,则至2025年将达到38%,将此设定为该约束性指标的目标值。
(七)“三城一区”增加值占全市比重
数据显示,2017年,“三城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73亿元,在全市占比超过30%。2018年一季度,“三城一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31.3%,同比增长8.8%。
北京各区地区生产总值构成显示,近年来,海淀区、通州区、昌平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占比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其他地区变化不大或略有下降。按照“三城一区”所在地理位置,加总海淀区、昌平区、怀柔区、密云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通州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占比,发现2018年、2017年、2016年分别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0.3个百分点(表3-5)。
考虑到未来“三城一区”主平台的加快推进,假设2019年、2020年和“十四五”时期维持0.4个百分点的年均提高水平,结合2018年一季度31.3%的占比,计算得到2025年将达到34.1%。由此,设定改约束性指标的目标值为34%。
(八)技术国际收支
自党的十大八以来,北京技术国际收支不断提高,2018年达到184.30亿美元(收入96.84亿美元,支出87.45亿美元),约为2012年水平的1.37倍。按现价计算,2012—2015年,技术国际收支年均增速为9.81%;2015—2018年均增速为1.22%。未来考虑到新冠疫情、经济新常态等因素的影响,假设2019—2025年均增速为1%,计算得到2025年的技术国际收支197.60亿美元,由此将“十四五”时期北京技术国际收支的目标值预期为200亿美元。
(九)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比重
2018年,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比重为4.59%,比2015年提高了1.3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45个百分点。逐年来看,2016年同比提高0.69个百分点,2017年提高0.61个百分点,2018年提高0.05个百分点。假设2019-2025年以年均0.4个百分点的水平提升,则至2025年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比重将达到7.39%。
2018年,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27.40亿元,按现价计算,自2015年以来年均增长26.80%;分年份来看,2016-2018年分别增长了38.69%、31.53%和11.76%。全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同期年均增长12.82%,逐年依次为14.14%、13.82%、10.53%。结合未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假设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2019-2020年均增速为20%,“十四五”时期年均增速为15%,则至2025年将达到658.64亿元;假设全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2019-2020年均增速为10%,“十四五”时期年均增速为8%,则至2025年将达到8814.45亿元;由此,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比重为7.47%。
结合以上两个方面的测算,将“十四五”时期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比重预期目标值设定为7.5%。
(十)孵化机构在孵企业数
2018年,北京市孵化机构在孵企业数达到了9629家,比2013年增加了4567家。未来考虑到“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推进,设定2025年的预期值为15000家。
(十一)公民科学素养达标率
2018年,北京市公民科学素养达标率为21.48%,比2015年提高了3.9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31个百分点。未来考虑到科技创新战略定位的提升、科技创新人才的集聚、科技创新意识的增强,假定2019-2025年维持在1.3个百分点的增长水平,计算得到2025年北京市公民科学素养达标率将达到30.63%,由此将该约束指标的目标值设定为30%。
前 言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生产力的演进和发展,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推动带来新的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作为核心标志,为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科学指引。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凸显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全要素生产率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也是生产率理论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作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生产率理论是经济学对人类发展的重要贡献,不仅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也为政府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全要素生产率体现了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则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最优途径。无论是国家、地区或企业,生产的最优途径无疑都是改进人、财、物力投入的有效性。一方面尽可能使生产资源得到节约,另一方面尽可能使产出向最大可能规模迫近,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少投资或不投资就能大幅度提高经济产出的特点,意味着资源利用效率的改进。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张和经济增长的积累,以粗放经营为主的增长方式带来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矛盾愈显突出。这就客观上要求发展方式由原来的外延式增长、转向主要通过具有高效率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而实现内涵式的增长,这种转变的标志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可以通过提高在经济增长中贡献份额来实现经济增长的集约化。因此,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既是经济增长的引擎,还是经济发展方式优劣的显示器。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也是衡量科技创新效果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够直接提升生产要素或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使未预见利用价值的自然物成为现实的宝贵资源,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同样的资源投入形成更多的产出,可以使生产可能性从原有的低利用率提高到较高的利用率,为人类突破资源供给的限制带来希望。
正是由于上述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全要素生产率才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和基本理论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生产率理论展开的,边际成本、边际产出、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质量、高质量发展,都与生产率理论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生产率研究可以明确告诉我们各种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识别经济是投入型增长还是效率型增长,判断经济增长是可持续还是不可持续,并成为制订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重要依据。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北京经济的增长可以从某种程度反映出全国经济的变化。改革开放为北京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制度变革和组织创新使北京成为国内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北京的GDP只有108.8亿元,而2022年GDP已经达到41610.9亿元,增长了超过350倍。从人均GDP上看,1978年,北京只有1257元,至2022年已经达到190313元,增长了近151倍。
北京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由于改革开放带来了外部的资本,包括外国资本、港澳台资本,以及外省市区资本和国家层面的资本对首都建设的投入。有关资料显示,1978年北京全社会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只有不到25亿元,2022年则达到16405.5亿元,增长迅速。
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劳动投入。首都经济增长带来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改善,吸引了大量的外部劳动者进入北京。1978年,北京常住人口(当时常住人口数与户籍人口数基本一致)为872万人,就业人员445万人;经过40多年的变化,2022年常住人口已经达到2184万人,就业人员1132万人。
经济学基本理论指出,资本规模和劳动规模的增长只能带来外延经济增长,而生产率的改进,也就是广义技术进步的改进才能带来内涵经济增长。实证分析可见,北京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绝不可能单纯依赖资本规模和劳动规模的变化实现,科技创新对北京经济增长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北京的科技创新发展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当时,党和国家提出了“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的科技发展目标,确定了科学研究服务于国家事业的战略定位。北京作为首都,集中了当时国家绝大部分的科研机构和多所著名的高等院校,在“一五”时期就已经成为全国科学技术中心的格局。1953年颁布的《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中将北京的城市性质定义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特别是要把它建设成为我国强大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中心”。自此,北京的科技工作始终立足发展全局,不断加强科技基础工作,加快科研院所建设,先后成立了34个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和包括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北京市化学工业研究院等在内的独立研究机构,初步建立起由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中央部委所属科研院所、地方科研机构与国防研究机构共同构成的从战略决策到具体实施的科研体系。
十年动乱期间,北京的科技发展受到了严重干扰和破坏,大量科研机构被撤销或改为工厂,大批科技人员下放劳动改造,科技计划的部署和实施因此停滞。1972年以后,北京市科技工作开始逐步恢复,主要工作重点由国家转向地方,基本方针是为北京的工农业建设服务。
改革开放初期,北京的科技事业逐步回归正轨,已有科研机构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同时开始出现了一批以信息和咨询服务为主的国有和民间科技创新机构。1988年,随着国家提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部署,北京在全国率先开启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探索,以中关村地区为核心,在海淀区划出了100平方千米左右的区域,成立了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不仅对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示范作用,也是增强我国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一项重大决策。
进入新世纪,北京科技创新事业飞速发展,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历届北京市委、市政府均提出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促进首都发展的动力作用,将首都的科技资源优势转变为首都发展的竞争优势。
200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将中关村科技园区地域范围从海淀区扩展到丰台、大兴、通州等区县,包含了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亦庄园、德胜园、石景山园、雍和园、通州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10个园区。2010年以来,北京市科技创新相关规划、政策密集出台,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2012年10月,中关村示范区空间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包括海淀园、怀柔园、延庆园等16园的“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大大扩展了北京科技创新发展的空间载体,为北京市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科技创新发展平台。之后,又将16园中的大兴-亦庄园拆分成大兴园和亦庄园,形成了目前“一区十七园”的发展格局。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时明确了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指出北京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北京科技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方向。2016 年,国务院发布《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2017年颁布《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任务实施方案》,以 “三城一区”(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技城以及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平台,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市场化和产业化方面进行有效的分工,推进产学研的紧密联系。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支持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北京的核心功能之一,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与其他地区相比,北京聚集了大量科技创新资源,拥有相对开放包容的科技创新环境,在创新人力资源、研发投入强度、知识产出水平以及科技合作与交流等诸多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中关村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高科技园区,北大、清华等一批国内知名高校也为北京的科技创新做出突出的贡献。2022年,北京的R&D经费内部支出达到2843.3亿元,位居全国前列,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6.83%,显著高于其他地区,位居全国首位,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也具备明显优势。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为6.54%,排在全国首位。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为16.6%,排在全国第3位,应用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为25.7%,排在全国第2位。
万人R&D人员数和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是反映创新人力资源投入的重要指标。2022年,北京万人R&D人员数达到170人年以上,是国内唯一超过150人年的地区;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达到4798人,排在全国首位,是排在第2位的上海的近1.3倍。
发明专利产出是地区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的重要体现。2022年,从专利申请看,北京万人发明专利申请数达到86.6件,是唯一申请数高于60件的地区;从专利授权看,北京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40.4件,是排在第2位的上海的2.7倍;从专利拥有量看,北京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18件以上,排在全国首位,为排在第2位的上海的2.5倍以上,明显高于全国其他地区。
技术市场是改革开放出现的新生事物,它的活跃程度体现了创新的活跃度。北京不论在技术输出还是技术吸纳方面,都占有相对优势。从技术市场输出技术成交额看,北京占全国比重达到17.4%,明显高于第2位的广东。北京技术市场强有力的对外技术输出功能是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最为重要的特色之一。从吸纳技术成交额看,近年来北京以4112.5亿元的水平排在全国前列。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北京的高技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在国内有着显著优势。2021年,北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6.5%,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达到78.6%,均排在全国前列。
正是由于北京长期具备上述科技创新的能力和实力,2023年5月,科技部等12部门联合制定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 加快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工作方案》,该方案指出,围绕到2025年基本形成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根本,以支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推动北京率先建成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有力支撑科技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2023年7月,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怎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一主题,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会同相关部门起草了《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草案)》,该条例共设八章86条,构建了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目标、顶层规划和建设布局等宏观制度,为未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搭建了“四梁八柱”的制度框架。
“十四五”时期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在科技强国建设中赋予北京的重大责任,也是推动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五子”联动的关键一子,其关键便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023年3月,殷勇市长在北京市政府全体会议上指出,“要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个维度落好子,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此背景下,通过对北京全要素生产率及各投入要素进行研究,并与国内外科创中心进行对标分析,不仅能够深入分析北京市经济增长的特征,还能够为北京制定和评估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提供重要的基础和依据,对于其他省市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目 录
第一部分 国内外科技创新目标指标研究(1)
一、国内外主要战略和规划(2)
(一)美国国家创新战略(2)
(二)欧盟里斯本战略和欧洲2020战略(8)
(三)日本科学技术基本计划(11)
(四)韩国科学技术基本计划(13)
(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17)
(六)上海科技创新规划(20)
(七)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21)
二、国内外目标指标选取比较(22)
(一)科技创新目标指标库(22)
(二)使用较多的目标指标(23)
(三)与上海、广深目标指标比较(29)
第二部分 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回顾、现状和目标(33)
一、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回顾(33)
(一)“十二五”目标指标回顾(33)
(二)“十三五”目标指标回顾(38)
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现状分析(42)
(一)科技创新综合能力(42)
(二)原始创新能力(43)
(三)创新驱动发展能力(45)
(四)开放协同创新能力(48)
(五)双创生态系统水平(49)
三、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愿景(50)
(一)初步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力量(50)
(二)原始创新能力居全球前列(51)
(三)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全球领先(51)
(四)成为全球开放创新高地(52)
(五)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52)
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目标(53)
第三部分 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指标设定(55)
一、指标框架及备选指标(55)
(一)指标框架与指标选取准则(55)
(二)备选指标(56)
二、遴选原则及主要指标(58)
(一)遴选原则(58)
(二)主要指标(59)
三、核心指标及目标值预测(61)
(一)科技创新中心影响力全球排名(61)
(二)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63)
(三)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64)
(四)诺奖级获奖人数(65)
(五)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6)
(六)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67)
(七)“三城一区”增加值占全市比重(67)
(八)技术国际收支(69)
(九)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占比重(70)
(十)孵化机构在孵企业数(71)
(十一)公民科学素养达标率(71)
第四部分 参考文献(73)
附录1 国内外目标指标使用分析(77)
一、原始创新指标使用分析(77)
二、创新驱动指标使用分析(83)
三、开放协同指标使用分析(90)
四、双创生态指标使用分析(92)
附录2 国内外主要评价报告城市排名(109)
一、2thinknown全球创新城市指数排名(109)
二、Savills科技城市指数排名(126)
三、上海市信息中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排名(127)
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指标遴选的总体原则,面向北京“十四五”时期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愿景和目标,通过深入分析各备选指标涵义,确定各维度的主要指标。在选取主要指标基础上,根据新的“五年”科技创新规划的战略定位,依据以科技创新指标为核心、定量指标少而精、国际可比较等原则,进一步凝练出11个核心指标(表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