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
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人类积极进取、追求进步的精神状态和保持发展活力的重要源泉,也是区域协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看,一个区域的综合实力与其科技实力和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密切相关,地区间的消长变化形成了国内不断变化的区域经济版图。
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是支撑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经济发展越快,可以投入创新的资源越丰富,对创新的需求也越显著,创新活动的空间越宽广。地区生产总值(GDP)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经济产出最终成果规模和水平最为重要的指标。公共财政收入和人均公共财政收入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政府可支配用之于民的财富规模和一般水平的重要指标。从这四个指标与长三角相比来看,京津冀也有自身优势。

北京的经济规模虽不大,但无疑在人均GDP和人均公共财政收入方面是全国最高水平地区之一。天津人均GDP居全国第3位。河北的人均GDP和GDP增速虽然不如京津,但经济规模却要比京津大得多。


从产业结构看,京津冀也显示出与全国其他区域不同的特殊性。北京第一产业占比重很小,第二产业占比重也明显小于其他地区,第三产业占比重近年来已经超过80%。这是与北京作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以及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天津的产业结构和北京较为相似,也是第一产业占比重较小,第三产业占比重较大。河北的产业结构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列为主的格局,分别占到45%和46%左右,从三次产业的发展看,河北虽地域辽阔,但第一产业难以支撑起京津的需求。

通过对京津冀其他经济指标的观察,从反映消费规模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天津弱于北京,北京弱于河北,但从反映消费水平的居民人均最终消费看,北京居民人均最终消费相当于河北的3.76倍;从反映投资规模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看,河北的规模明显大于北京和天津,但从反映投资强度的万元GDP固定资本形成看,北京的规模弱于津冀。

如果将“京津冀”作为一个整体与“长三角”比较,经济社会发展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 “长三角”的人口规模和土地面积与“京津冀”大体相当,但经济总量相当于后者的2.48倍。可见,“京津冀”要成为改革开放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三增长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具有广阔的可发展空间。

经济越发达,创新水平也越高,反之亦然,这是一个普遍规律。以2018年为例,人均GDP排在全国前三位的地区为北京、上海和天津,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排在全国前三位的地区为上海、北京和广东。其中,北京人均GDP为140211元,位居全国第一,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排在全国第2位,为84.55%,上海排在第1位,为86.77%,明显高于排名第4的天津(79.79%),而河北(54.46%)只排在第20位。

前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同年3月5日,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京津冀的一体化和协同发展工作。同年8月12日,国务院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由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担任组长。该小组称得上是规格最高的区域经济发展小组之一,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并且明确了总体方针,京津冀将在交通、生态环保、产业协同等方面陆续取得突破。体现了中央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决心。从此,京津冀区域进入协同发展的新阶段。
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于着力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城市群,使之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我国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带,开辟区域优化发展的崭新局面。在京津冀这片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的区域,如果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全新格局,就可以展示出更为雄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在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并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对接“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服务全国转型发展和全方位对外开放做出更大贡献。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实践,同时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而协同创新是京津冀创新驱动的根本出路,是能否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资源整合、产业联动,促进产业有序转移承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
京津冀的突出特点在于,北京和天津拥有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资源的优势,是全国知识创新的核心地带。由于客观局限,京津的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区和产业创新聚集地的功能难以在当地得到充分发挥。河北是国内人才严重流失地和中低端产业的集聚地。两相对照,京津太强,河北太弱,之间缺乏“知识—技术—产业”的顺畅链接,再加上京津两个直辖市平起平坐,各自形成相对独立的治理体系,缺乏政府间有效沟通合作机制,一直难以形成类似于“长三角”的区域分工合作体系。长期以来京津冀习惯于各自为政,区域内产业布局、交通布局、生态布局、城镇化布局缺乏跨行政区域的决策顶层设计,存在规划不一致、重复建设、信息沟通不畅的现象。
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就是要在“协同”的视角下,以区域的资源特征、战略目标为着眼点,以开放、合作、协调为主要特征,通过各创新主体之间的沟通合作,取长补短,在共同的体系中引入新要素,或实现要素的新组合,形成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创造新动能的手段和能力,包括区域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大力培育和发展一体化视角下的优势产业集群,不断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从而成为我国北方的“珠三角”和“长三角”。
“2019 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报告”课题组
2020年05月
目 录
第一部分 意义、目的、方法、标准(1)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1)
二、聚焦区域协同创新(3)
三、区域协同创新研究思路(5)
(一)以“京津冀”为主体,以“长三角”为参照(5)
(二)以开放、互补、高效为特色(6)
(三)以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和创新经济为内容(6)
(四)以区域发展和区域均衡体现协同(7)
四、“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设计(8)
(一)发展指数计算(10)
(二)均衡指数计算(11)
(三)协同发展指数计算(12)
(四)总指数计算(13)
五、评价标准说明(13)
第二部分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15)
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15)
二、创新源泉:人力资源(23)
三、创新动能:财力投入(28)
四、创新保障:基础设施建设(33)
五、创新成果:创新产出(39)
第三部分京津冀协同创新评价(47)
一、区域协同创新总指数评价(47)
二、区域协同创新一级指标评价(49)
(一)创新环境协同指数(49)
(二)创新资源协同指数(52)
(三)创新经济协同指数(54)
三、区域协同创新二级指标评价(56)
(一)物流交通协同指数(56)
(二)网络信息协同指数(58)
(三)生态保护协同指数(61)
(四)政府作为协同指数(63)
(五)研发设施协同指数(66)
(六)创新投入协同指数(68)
(七)创新成果协同指数(70)
(八)高新产业协同指数(72)
(九)经济质量协同指数(74)
(十)经济成果协同指数(77)
四、区域创新发展和创新均衡三级指标评价(79)
(一)创新发展三级指标评价(79)
(二)创新均衡三级指标评价(80)
参考文献(82)
附录1:区域协同创新四级指数(86)
附录2: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文献综述(108)
附录3:区域协同创新指标解释(132)
附录4:区域协同创新大数据采集和整理(139)
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体系
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体系为三维结构(见图1)。通过四级指数,按功能可纵向形成各级发展指数和各级均衡指数,按内容可分为创新环境指数、创新资源指数、创新经济指数。最终可形成各级协同创新指数和区域协同创新总指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