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创新地图研究2015
一、北京创新概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都与其科学技术实力和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密切相关,从而形成了不断变化的区域经济版图。作为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北京,也是全国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北京凭借得天独厚的创新资源、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形成了明显的创新优势。本章从利用多种类统计指标对全国各地区特别是北京的创新活动做了多维度描述和分析,在揭示各地区创新能力的同时,展示了北京作为首都的特殊表现。
根据《2014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北京的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排在全国第1位,在12个二级指标中有5个指标位于第1位,北京在科技人力资源、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技术成果市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以及社会生活信息化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创新基础:科技资源
知识与技术的创造、传播和商业化应用,需要大量掌握各类科学技术知识的科技人力资源,需要具备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科研仪器以及其他物质技术条件。这些科技资源加上全社会(包括社会公众、企业和政府)创新意识强弱程度,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活动的基础条件,是提高创新能力,取得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
北京作为首都,在科技资源方面具有很好的基础了。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北就创新型城市建设不断进展,科技人力资源培养能力不断提升,科研物质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社会创新意识也有了显著提升。北京科技投入强度全国第一,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和万人R&D人员数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每名R&D人员科研仪器和设备支出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科技人员在北京享受着比其他地区更高的待遇,企业吸纳技术成果的积极性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近年来。北京有创新活动的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全国最高。除了北京市政府加大了财政科技投入外,中央在京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也为北京科技资源总量的增长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创新活动:投入与产出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纳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中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对创新活动持续有效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既是确保创新活动开展的根本保障,也是创新活动的重要基础。创新活动包括为实现创新所开展的科学、技术、组织、金融、商业等方面的一切活动,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研发活动,研发投入是创新投入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由创新投入直接或间接创造的产出成果,不仅可以反映创新的投入绩效,更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四、企业创新:创新主体的形成
企业是体现创新能力,休现经济对科技引领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是否很好地起到支撑 作用的重要场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工业企业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的作用日趋显著。在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进程中,随着生产规模和市场空间的迅速扩大,工业企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也日益扩大,持续地开展创新活动,已成为企业在市场中谋求发展,获取竞争优势的必要途径。
五、开发区建设与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北京市结合工业而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开始在交警建设工业开发区。经国家地各类开发区进行清理整顿后,目前全市共有19个工业开发区,简称为“3+16+X”,其中3代表3个国家级开发区,16代表16个市级开发区,X代表若干(截至2009年11月为3个)产业基地。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京天竺出口加工区为国家级开发区,总规划面积25481.4公顷,占19个开发区总面积的75.9%;其他16个开发区为高级开发区,总规划面积8093.1公顷。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提出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北京城市空间发展布局中,19个工业开发区正座落在东、西两上发展带上,这将有利于增强北京工业开发区与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地区在经济技术领域的广泛交流与合作。
六、区县风采
“十二五”时期是北京创新引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关键期。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充分明确首都功能定位和总体布局,在实现“两轴一两带一多中心”和城市次区域划分设想的基础上,切实发挥各区县以及中关村科技园区核心区和亦庄开发区的功能优势,实现区域重点产业竞争力的增强,城市管理方式与新城建设的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节约型社会的实现,以及全民科技素质的提升,为国内其他地区探索区域创新发展道路和模式发挥积极的先行示范作用。
从北京市总体看,朝阳区和海淀区承担着全市主要的产业发展功能。朝阳区有14个产业(第三产业为门类行业,下同)处于各区县的第1位和第2位;海淀区有10个产业处于各区县的第1位和第2位;西城区的金融业占有优势。
前 言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技术生命的周期越来越短。日趋激烈的竞争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活动对提高国家和区域竞争能力、优化经济结构及人民生活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如何从定量、可视的角度具体而生动地描述展示创新活动状况,评价它们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决定性影响,是值得研究者深入思考的课题。
技术进步使人们能够越来越多地利用图示来直观地反映客观事物。地图作为一种重要的图示,更是生动、直观和精确展示自然和社会空间分布的重要工具。近年来,一些国际组织在将地图展示与经济社会科技特征的分析相结合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利用地图揭示了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特征,并与瑞典NComVA公司合作开发了OECD eXplore系统,采用动态地图和图表形式形象地表现了各种科技与经济指标在时间上的发展进程和空间上的相互联系。巴黎政治学院出版的《全球化地图——认知当代世界空间》一书,利用地图对世界各国的社会问题做了生动描述和深刻解读。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也尝试利用地图对经济、社会和科技事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和展示:国家测绘局等部门联合出版了《地图见证辉煌——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一书;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编著了《中国创新地图2012》;北京市科委开发了“北京市科技资源可视化系统”,在区县科技统计指标地图可视化方面做了有益探索。
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近年来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进程中取得飞速的进步。在开放、包容、共赢的理念下,北京在创新人力资源、研发投入强度、知识产出水平以及科技合作与交流等诸多方面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中关村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大、清华等一批国内知名高校也为北京的创新城市建设做出突出的贡献。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北京积极推进与实施研发国际化战略,广泛进行基于全球价值链的高技术产品开发国际合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面成绩斐然。
本报告以北京的创新活动及成果为研究对象,通过地图等方式展现和探索北京创新活动空间结构及历史演进特征。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支持下,课题组通过调研搜集大量统计数据,开展了首都创新地图研究,以期利用地图这一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帮助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准确把握首都创新活动的地区特点和发展趋势,为研究者深入理解首都创新活动提供一个新的观察视角与研究平台,同时也为社会公众提供形象直观的首都创新能力建设的展示窗口。
由于时间、能力、条件有限,特别是作为国内创新型城市地图的研究尚属首次,肯定会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在此恳请研究者和阅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利于在今后的创新地图研究中得以改进!
《首都创新地图研究2015》课题组
201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