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指出北京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本报告通过研究北京创新资源布局的发展与变迁,盘点北京创新资源和布局,明确北京创新资源布局和产业布局的特点,提出了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建议。
一、北京创新资源布局的发展与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自1953年颁布《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要点》起,北京历经多次总体规划。1983版总体规划实施后,北京初步形成创新布局。1993年10月6日经国务院批复后,1994年2月27日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使得北京的创新布局初具成效。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14年编制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充分体现了北京创新布局的与时俱进。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首都城市规划指明了方向。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扣住迈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问题,谋划首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蓝图,北京市编制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16年—2035年)》。
二、盘点北京创新资源和布局
有关创新资源的多少、优劣、强弱的认识,既可以抛开地理条件、区域面积、人口规模进行评价,也可以考虑到这些因素,从一般水平、结构或强度的前提下进行评价。对北京创新资源布局进行评价,既可以站在全国的角度,即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角度;也可以站在区域的角度,即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的角度;还可以站在北京自身规划布局的角度,从近年来出台的一些规划,如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五年规划、“三城一区”规划相联系的角度进行研究。
数据分析是研究创新资源布局研究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基于科技部创发司的年度报告《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18》中148个监测指标和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的年度报告《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8》中的39个评价指标(两个报告部分指标有重复),以及其他统计机构出版物中有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三、北京创新资源布局的特点
从创新过程看,优势在“前端”。如知识创新指数、技术创新指数均排在全国首位,基础研究方面也排在全国第一位。但北京高校、研究机构聚集,但相对来说企业创新能力仍较为薄弱,其中,企业创新指数排在全国第3位,GDP总量排在全国第12位。
从资源布局看,优势在强度。北京的科技创新中心布局,优势在于“创新要素投入—创新驱动力形成”阶段。而更为突出的优势在于创新要素投入强度。从R&D人员投入强度、R&D资金投入强度、万人科技论文数、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反映质量的指标看,北京都排在全国第1位。
从创新活动的执行者看,优势在中央单位。北京的全国创新中心地位,主要得益于中央在京研究机构和中央各部委属在京高等院校。从高等院校看,北大、清华、人大、师大等教育部直属院校在北京有着强大的虹吸效应,对地方院校具有压倒优势。
从区位布局看,多集中于海淀。从当年的计划经济时期起,海淀区就是北京地区的科教中心。北大清华、八大学院都布局在海淀,中科院、农科院等下属的多数科研机构,加上“钢研”、“铁研”、“气科院”等大院大所也都布局于海淀区。虽然改革开放40年了,这种以中关村为核心的布局也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从创新主导力量看,主要依靠政府趋动。而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关村的发展看,从北京整体的布局看,以及最近的“三城一区”发展规划看,主要依靠的还是政府的力量。基本上是沿着“政府规划—国有大院大所大学大公司进驻—民营公司补充”的模式形成创新资源布局的。而大院大所大学大公司隶属于国家,实际上也代表政府。
四、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建议
1.要明确科创中心布局的范围。创新布局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在某一特定区域的创新资源的部署。对布局进行规划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这一特定区域的范围。北京科创中心建设只有明确科技创新中心所指的区域,才有可能谈及布局和布局的优化。
2.要明确科创中心的核心功能。抓主要矛盾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与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布局讨论相关联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应该是什么。明确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是讨论优化布局的前提。
3.要确定稳定可持续的创新产业布局。考察硅谷等科技创新中心,都是与“产”密切关联的。“产”可以理解为实体产业,也可以理解为产品,这恰是前面一再分析指出的,北京作为创新中心亟待补齐的短板。北京的决策者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
4.要优化创新人才布局。“人”是最重要的创新资源,“人”的布局也是创新资源布局中最为重要的布局。只有形成全国,或者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人才栖息地,才能够真正成为全国,或者全球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5.要高度重视市场的力量。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应是市场化高度运作的产物。机构或企业通过自主创新的高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而获得利润,成长发展。政府的作用在前期的规划和布局中固然重要,但政府不能大包大揽,以领导者和“主人”的姿态出现。应通过有效的政策、合理的协调和引导、优质服务进行间接管理,为市场提供必要的服务。这是发达国家成功的科创中心的重要经验之一,反之,也是不成功的科创中心的重要教训之一。
6.要重视服务体系的完善。对于创新中心建设,服务体系的完善十分重要。北京历史上出台的一些“布局”规划,如“新北京”建设,昌平高校园区的建设,首钢迁出北京的项目,立泽商务区的建设等,都因为服务体系的不健全而流于形式。三城一区除中关村外,其他两城一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各种服务更是欠缺,使得从业人员大部分都不在当地居住。不扭转这种状况则难以将其建设成为国际国内领先的科学城和高精尖产业集聚之地。
7.要建立北京自己的研发团队。北京之所以有条件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其优势在于中央在京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全国有400多个中央属科研机构,北京就占了一半多,从这样的条件看要想不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都难。但是,这些科研机构毕竟是中央军,其研发特点、发展方向、研发任务都遵从于“中央”,只能抽出有限的时间和资源为北京服务。因此,北京还应从建立真正属于自己的队伍着手,才有可能使自己的创新政策得到有效实施,真正提升“产、学、研”水平,真正提升创新能力。
8.要认真细致筹划创新增量资源。优化创新资源布局不外乎两个途径,一是对存量创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一是引入并优化配置增量资源。在当前二者都面临巨大挑战的前提下,还是要以大力增加增量创新资源来达到优化资源的目的为着眼点。对存量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当前创新资源固化问题。前面提到,北京地区绝大多数创新资源为中央部门属大院大所和高等学校,并不归北京市管辖和节制,改变区域配置面临很大障碍。目前北京提出高校的迁移也只限于市属高校和研究机构,而市属高校资源有限,而且还存在迁移过程中的流失,对于优化存量资源起不到很大作用。通观“三城一区”规划,多是以对增量创新资源布局为主体的规划。
前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指出北京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北京的核心功能之一,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北京创新资源总量在全国占有相当比重:聚集了一大批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创新基地;集聚了一大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和创新创业团队;全社会科技投入保持很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大量涌现。面对“具有全球影响力”这种更高的要求,北京还需充分发挥高端人才集聚、科技基础雄厚的优势,统筹利用好各方面创新资源,进一步优化创新布局就显得格外重要。
本项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点任务实施方案(2017—2020年)》部署要求,在系统研读北京历届总体规划、五年规划、三城一区规划,深入分析近年来北京市创新资源布局的发展变化及分布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创新资源布局的优化建议。
对优化北京创新资源布局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推动北京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驱动创新必然要重视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重视创新资源的空间效益,在既有创新资源布局的前提下,通过“资源优化(现有资源和流入资源的优化)-布局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效率优化(功能发挥和能力提升)”以获得创新溢出从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其次,有助于优化北京市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创新资源布局优化的重要内容。北京具有特有的地方和中央相对独立并相互融合的产业结构。在这样特有的产业结构下,如何依托现有的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并进一步规划和围绕创新链培育新的产业链,是需要通过特殊视角深入系统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一般的经济学理论可知,通过创新可以完全替代或部分替代传统资源、改变组合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以放大各生产要素的作用,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效益和效率;可以建立起以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等为核心内容的新优势,以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可以在解决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突出矛盾的同时实现产业升级,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有助于“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北京的发展极为重视,提出一系列推动北京改革发展的举措。立足于全国,强调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四大功能;立足于区域,推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及雄安新区建设的战略规划;立足于首都,推动北京行政中心的位移和“三城一区”建设。北京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必然带来原有创新资源的变迁和新的创新资源的流入,合理配置既有的资源,科学规划北京对资源的需求,积极引入更适合北京的创新资源,是让创新资源发挥应有作用使以上重要举措得以顺利展开的基础和前提。
总之,对北京市创新资源布局进行优化,既是党中央和国务院赋予北京的多项新使命的要求,又是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三城一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有效推进全国和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求,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目 录
第一部分 研究目的、意义、内容(1)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1)
二、创新资源优化的内涵和外延(3)
(一)资源与创新资源(3)
(二)创新资源布局(4)
(三)创新资源布局优化(6)
三、本课题研究重点(10)
四、研究视角与聚焦(11)
第二部分 北京创新资源布局的发展与变迁(13)
一、创新布局初步形成(14)
二、创新布局成效初现(15)
三、创新布局与时俱进(16)
四、围绕创新中心建设的布局(23)
(一)战略定位(23)
(二)“三城一区”(25)
(三)产业升级(28)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29)
第三部分 盘点北京创新资源和布局(31)
一、基于全国创新中心的创新资源布局(31)
(一)拥有较丰富的创新人力资源(33)
(二)具有较充足的创新财力资源(37)
(三)知识产出水平突出(39)
(四)技术成果产出优势明显(43)
(五)信息化水平领先全国(45)
二、基于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创新资源布局(48)
(一)经济发展水平(48)
(二)产业布局(51)
(三)科技创新综合实力(55)
(四)创新人力资源布局(57)
(五)创新财力投入(61)
(六)创新基础设施建设(65)
(七)知识创新产出布局(68)
(八)“高新区”发展和布局(73)
三、基于北京现有规划的创新资源布局(84)
(一)创新人力资源布局(84)
(二)科研物质条件布局(85)
(三)创新财力投入布局(88)
(四)知识产出布局(89)
(五)创新企业布局(93)
(六)高技术产业布局(96)
(七)高新区布局(98)
(八)北京产业布局(101)
第四部分 北京创新资源布局的特点(103)
一、从创新过程看,优势在“前端”(103)
二、从资源布局看,优势在强度(108)
三、从创新活动的执行者看,优势在中央单位(108)
四、从区位布局看,多集中于海淀(110)
五、从创新主导力量看,主要依靠政府趋动(111)
第五部分 北京产业布局特点(113)
一、北京经济产出在全国的地位(113)
二、各区经济产出在北京的地位(115)
三、北京各区产业布局(116)
四、北京产业生产率比较(117)
第六部分 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建议(121)
一、要明确科创中心布局的范围(121)
二、要明确科创中心的核心功能(123)
三、要确定稳定可持续的创新产业布局(124)
四、要优化创新人才布局(137)
(一)北京实际也缺人(137)
(二)北京已经不是人才的首选地(139)
(三)北京面临国内和国际人才布局的约束(141)
(四)现有人才政策制约了北京的人才保有和引进(141)
五、要高度重视市场的力量(142)
六、要重视服务体系的完善(143)
七、要建立北京自己的研发团队(146)
八、要认真细致筹划创新增量资源(148)
第七部分 参考文献(151)
附录1:配第-克拉克定理,霍夫曼定理和库兹涅茨法则(155)
附录2: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五年规划、“三城一区规划”产业发展一览表(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