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会员注册
*
*
*
我已阅读并同意账号使用协议
忘记密码
*
*
*
*
信息提醒

确 定
信息提醒

确 定 取 消
咨询热线
010-68408103
QQ客服
定制数据
微信公众号
国外报告<<2013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
标       题  2013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
课  题  组  美国传统基金会
年        份 2013 页       数 45
发布日期 2016-02-14 下载次数 0次
详细内容


前  言

 

近日,有一种时髦的说法认为经历金融危机后经济的恢复要比经历传统经济衰退后的恢复更慢、花费时间更长。尽管有一些证据支持这些说法,我认为这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借口,而不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最终解释。但毫无疑问的是,金融恐慌过后的政治恢复过程对于经济自由的原因而言是漫长的,且成本巨大。我们的生活中依然存在对自由的损害,这种损害来源于过去十年中对金融的狂热及恐慌,目前,很难辨别这种损害何时终止。

       纵观世界几乎没有例外的是,政府始终位于经济的至高点。这一点在2013年经济自由度指数表现出来的整体趋势显示的非常明显,指数较一年前基本没变,依然落后于历史最高水平,在过去10年中位于中游水平。只有很少的国家在自由排名上有所上升,主要是些东欧国家(尤其是波兰)、哥伦比亚、以及中东地区(约旦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我们欢迎这种变化,而且经济自由的增长使数百万人民获得了好处。然而,这些国家只代表世界经济的一小部分。

       最大的衰退来自于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在过去6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引领着世界经济发展。日本正在进入其衰退的第三个十年,没有证据能够显示其国家元首有丝毫办法来终结这一衰退。东京执政的民主党试图上调增值税,然而在1月份选举中最可能获胜的自民党却试图推动另一种凯恩斯主义消费热潮。推测他们之后也会上调增值税,但是没有人能够保证何时推进改革或增长的议程。

       欧洲也处于一个相似的缓慢增长陷阱中,随着政府救市使得预算超支引起税收上涨。他们又再来一次(救市,陷入循环陷阱)。华尔街日报过去支持欧元,部分是因为,我们希望一旦这些国家无法通过一个统一的中央银行使用通化膨胀来应对超支现象时,它们不得不进行改革。但我们并未等到这一结果。欧洲央行越来越多的忙于进行政治与金融干涉来帮助政治领导者避免大规模的财政与劳动力改革。

        关于欧洲财政的辩论在主张以紧缩之名削减支出的人和主张以增长之名增加政府支出的人之间进行。没有人提出要释放私人投资来推动增长。一位与欧洲联系广泛的美国基金经理近期预测到,整个欧元区也许在接下来的10年中不会取得经济增长。并将这一预测与一些持同样看法的欧洲中央银行官员们分享。试想这一结果对如西班牙一样的国家意味着什么,西班牙的青年失业率已经高达50%。

      过去几十年中,世界还可指望美国来挽救衰退,但现在已不可能。政治左派与新凯恩斯主义者在George W.Bush执政的最后一年接管了美国经济政策制订权。他们认为政府支出、临时税减免、制度干涉和低息货币将重新带动经济增长。但事实并非如此。2012年的经济增长率(2%)仅仅略高于2011年(1.8%),依然低于2010年(2.4%)。

       然而,奥巴马总统还是成功说服了美国投票者,强调他的政策较之布什总统的政策与这种复苏的缓慢无关。当美联储继续推动第四轮“量化宽松”政策时,奥巴马也成功的推进更多刺激消费和增加税收的政策。更为重要的是,奥巴马医改计划即将实施,伴随着2013年的高税收与2014的高补贴,使政府在卫生保健产业中占据绝对的统治权。私人产业和州与地方政府将面临更高的成本。自治州将与欧洲一样将挖掘更深层次的根源。

       共和党控制着美国众议院,但他们在短期内能作的至多是减缓政策的部分损害。由于私人投资和创新如页岩气和数字革命的存在,美国经济终将找到一种增长方式。但它将不得不应对政府施加的额外负担。

       这一切最大的成本是美国作为一个经济成功模型信用的下滑,不久前世界各地的人们还津津乐道于“华盛顿共识”,也即一般意义上的自由市场制度。现如今外国政府嘲笑美国的缓慢增长与政策失败。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政策建议尤其唾弃,虽然他们自己也需要进行下一轮的经济改革。

       这就是我们当前的现实,否认毫无意义,但这并不是一份命运申明书或预测书,理解这一点也很重要。未来在我们手中,塑造未来更好的经济需要回归到一些更好的观点上来,并非赢得一两次选举那么简单。信仰自由的人们要做的工作是将古典自由经济理论与当前问题关联起来。我们要重建能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工具,并揭露集权论者的失败之处。当政府没能为我们带来他们所承诺的繁荣时,选民就要另寻答案了。我们的工作就是使他们做好这一准备。

                                                                                                                                                Paul A. Gigot

                                                                                                                                    《华尔街日报》社论编辑

                                                                                                                                               2012年12月

 


京ICP备05079499号
版权所有:北京立言创新科技咨询中心
CopyRight 2002年1月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