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
一、全省科技创新发展总体评价
山东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型省份建设全面起势,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再创新高,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159.70%,较上年提高15.82个百分点(图1-1)。创新资源、创新产出、创新绩效、创新环境指数进一步提高。
图1-1 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增长趋势
(一)原始创新投入持续增强
2019年,全省基础研究经费57.34亿元,较上年增长8.39亿元,同比增长17.15%。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重持续提升,由2015年的2.08%增长到2019年的3.84%(图1-2),提高了1.76个百分点。按基础研究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计算的人均基础研究经费由2015年的20.34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26.83万元,年均增长率为7.17%。青岛、济南、东营基础研究经费均超过了10亿元。基础研究经费的持续增长对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积极应对后疫情时代科技经济范式变革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图1-2 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及占R&D经费支出的比重
2019年,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实现突破,超过300亿元,较上年增长73.02亿元,增长速度达到31.37%,是“十三五”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2.85%(图1-3),较上年提高0.55个百分点,政府资金的强力投入是提升全省创新能力的保障。青岛、济南地方财政科技支出遥遥领先,分别达到66.84亿元、43.88亿元;烟台、潍坊也超过了20亿元。
图1-3 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及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
在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显著增长的同时,基础研究人员也保持增长态势。据统计,基础研究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达到21374人年,比2015年增长了46.13%。基础研究人员占R&D人员的比重由2015年的4.91%提高到2019年的7.67%(图1-4),提高了2.76个百分点,其中,2019年较上年提高1.61个百分点,是2015年以来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
图1-4 基础研究人员及占R&D人员的比重
(二)创新产出成效显著
2019年全省创新产出指数达到172.60%,较上年提高29.11个百分点。山东省牵头完成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13项,数量居全国第4位,仅次于北京、江苏和上海。
技术交易量质齐升。2019年,全省共登记技术合同35505项,较上年增加951项,年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1152.21亿元,较上年增长34.47%,成交额居全国第8位。项均技术合同成交额较上年增长30.87%。高校、科研机构技术输出活力持续释放,高校技术输出4081项,成交额23.14亿元,同比增长43.52%;科研机构技术输出2884项,成交额22.21亿元,同比增长49.60%。济南、青岛、烟台、淄博四市年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均超过100亿元。全省每亿元GDP年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162.13万元,同比增长44.69%(图1-5)。济南、淄博、日照每亿元GDP年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居全省前3位。
图1-5 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情况
2019年,全省发明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均居全国第6位。有效发明专利100892件,同比增长15.5%,青岛、济南均超过2万件,青岛增速最快,达到21.6%。全省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0.08件,较上年增加1.3件,青岛、济南达到30件左右,淄博、威海、烟台超过10件。全省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329件,青岛占据全省的59.30%。
(三)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增长
2019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20%,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40.14%(图1-6),比上年提高3.22个百分点;东营、烟台、临沂三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8%以上,青岛、济南、潍坊、威海、烟台五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过48%。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为8907.15亿元,同比增长8.7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53%,较上年提高0.24个百分点,自2015年以来一直保持逐年增长态势,反映出全省产业结构在逐步优化升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7.00%,较上年增长0.38个百分点。泰安、德州、青岛、济南、威海、济宁、潍坊、烟台、淄博和临沂等10个市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
2019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11466家,较上年增加2554家,青岛、济南超过2000家。每万家企业法人单位中高新技术企业数57.84家,较上年略有增长,青岛、济南、威海、东营四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图1-6 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增长情况
(四)创新环境更加优化
2019年,全省创新环境指数达到233.15%,较上年提高50.69个百分点,是5个一级指标中增长最快的指标。
普惠性创新政策落实成效显著。2019年,全省企业(包括规上工业企业、建筑业企业、服务业企业,下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额达到100.83亿元,同比增长52.67%,占企业研发经费的7.57%,比上年提高3.1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达到111.46亿元,比上年增长2.91%。使用来自政府部门的研发资金为30.29亿元,较上年减少10.32亿元(图1-7)。
科技人员工资水平提高。2019年,全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达到10.38万元,高于全社会平均工资(8.14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0.82%,工资水平虽未达到全国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水平,但增速高于全国(8.20%)。
图1-7 企业政府相关政策落实情况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质增效。截至2019年底,各类科技创新平台3850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58家,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10家。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入列工作稳步推进,“透明海洋”“蓝色药库”等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顺利实施,国际上首个超算科技园开园启用。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揭牌成立,山东能源研究院启动建设,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启动运行,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基本实现十六市全覆盖。启动实施创新创业共同体培育计划,山东新松工业软件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启动建设,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各类创新要素融合发展,有力支撑融合创新生态培育。
(五)科技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资源向经济活动的有效配置加速。全面落实山东省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规划,精准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争取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94项、资金21.93亿元。省级财政科技资金投入47亿元,实施582个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带动社会总投资超386亿元;立项支持省重大基础研究专项17个,一批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业态正在形成。
创新高地引领带动作用凸显,支撑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所属6个市贡献了全省57.88%的生产总值,实现了74.13%的出口额,R&D经费支出占全省R&D经费支出的62.81%,成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全省国家高新区工商注册企业数181027家,较上年增加45883家;工业总产值17923.07亿元,同比增长5.89%;上缴税费1105.83亿元,同比增长0.44%;出口总额1944.41亿元,同比增长5.31%。黄三角国家农高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实现全国首次在盐碱地上成功试种高原、高寒作物藜麦。国家自创区和高新区成为创新发展的“领头雁”。
全员劳动生产率11.87万元/人,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79万元/人)。东营、青岛、济南、烟台、威海、淄博六市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万元GDP综合能耗较上年下降3.27%,除聊城、潍坊、枣庄、日照、烟台外,其他11个市均好于全省平均水平,说明这些城市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在节能降耗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社会生活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2019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494.98亿元,同比增长8.62%。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186.1万户,同比增长10.44%;每万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达到0.32万户,比上年增加0.03万户。电子商务销售额12882.35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8.13%。青岛电子商务销售额接近4000亿元,烟台、东营、淄博均超过了1000亿元。东营、青岛、淄博、烟台四市电子商务销售额占比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
(六)总体评价中发现的问题
1.全社会R&D经费支出连续下滑
2019年,全省R&D经费支出继2018年下降6.26%后,再次下降9.04%,排名降至全国第6位。从各市情况来看,仅青岛、东营、威海、日照、德州、滨州六市R&D经费支出实现增长,其他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在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上,2019年全省为2.10%,居全国第8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3%)0.13个百分点。
2.科技投入结构尚需优化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等不同环节的科技投入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2019年,全省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R&D经费支出的比重为3.84%,虽较上年有较大增长,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执行部门来看,高等学校是基础研究的主体,高校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省基础研究经费的比重为45.56%,但占全省R&D经费的比重仅为1.75%。总体来看,全省基础研究经费仍显不足,结构尚需优化。
3.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一是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减少。全省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总量较上年下降超过10%,其中临沂、淄博、枣庄三市分别减少420家、377家、145家,济宁、烟台、菏泽三市减少量也分别超过100家。二是企业研发人员数量下降。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数较上年减少21.69%,为近5年来首次出现下降,人数仅为广东的36.26%。三是高新技术企业增速减缓。全省仅有菏泽、滨州、临沂、德州四市高新技术企业增速高于上年,聊城、青岛、潍坊、东营、烟台五市增速降幅超过10个百分点。每万家法人单位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只有青岛、济南、威海、东营四市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7.8家)。
4.区域科技创新发展不平衡
全省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虽有所缓和,但东部、西部创新实力差距仍很明显。济南、青岛遥遥领先,济南与菏泽综合创新水平指数差为66.21%,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在50%以下的3个市(聊城、临沂、菏泽)全部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53%和全省入选国家和省重点人才工程的55%集中在济南、青岛两市。
5.重点创新指标与苏浙粤差距明显
从研发投入强度来看,2019年,山东为2.10%,江苏、浙江、广东分别为2.79%、2.68%、2.88%。从地方财政科技支出情况看,山东省地方财政科技支出为305.76亿元,居全国第8位,仅为广东的26.16%。从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来看,山东省为46.56人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41人年,而江苏(133.88人年)、浙江(137.99人年)、广东(112.33人年)均超过了100人年。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来看,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达11466家,列全国第6位,但不足广东的1/4,约为江苏的1/2,比浙江少4853家,差距较大。从有R&D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来看,全省有R&D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为26.22%,低于全国7.98个百分点,不足江苏的一半,分别比浙江、广东低18.02、11.55个百分点。从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来看,山东省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为9.46%,低于全国13.11个百分点,分别是江苏、广东、浙江的20.47%、22.21%、32.56%。
表1-1所示为2018年和2019年山东省科技创新评价指标情况。
二、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评价
(一)各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评价
2019年全省各市科技事业蓬勃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14个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呈现上升趋势,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根据各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高低,可以将16个市划分为四类:
第一类: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100%以上的市,包括济南、青岛。
第二类: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低于100%,但高于70%的市,包括淄博、威海、东营、烟台、泰安。
第三类: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低于70%,但高于50%的市,包括德州、滨州、潍坊、日照、济宁、枣庄。
第四类: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在50%以下的市,包括聊城、临沂、菏泽。
与上年相比,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位次上升最多的市是滨州,较上年上升4位;其次是东营和德州,较上年上升3位;日照和枣庄均较上年上升1位。位次下降最多的市是聊城,较上年下降4位;其次是潍坊和济宁,较上年下降3位;烟台和泰安均较上年下降1位。其他市位次与上年持平(图1-8)。
按照各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较上年提高的幅度,16个市排名依次是:东营、淄博、德州、滨州、威海、烟台、泰安、日照、枣庄、菏泽、济宁、潍坊、临沂、青岛、聊城、济南(图1-9)。其中:
提高幅度超过15%的市有3个,分别是:东营、淄博、德州。
提高幅度在10%~15%的市有6个,分别是:滨州、威海、烟台、泰安、日照、枣庄。
提高幅度在0~10%的市有5个,分别是:菏泽、济宁、潍坊、临沂、青岛。
聊城、济南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较上年有所下降。
图1-8 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
图1-9 当年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较上年提高百分点
从区域综合创新水平发展变化来看,十六市之间的差距较上年有所缩小。经测算,2019年,十六市综合创新水平的差异系数为30.01%,较上年下降了6.12个百分点,说明各市之间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差距缩小,区域协调进一步好转。从三大经济圈来看,三大经济圈内部差异均有不同程度缩小,省会经济圈内部差异缩小明显(表1-2)。
(二)三大经济圈创新发展变化
2020年,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推动省会、胶东、鲁南3个经济圈(图1-10)一体化发展,打造山东省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山东省人民政府相继发布《关于加快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3个文件,对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做出了规划和部署。
图 1-10 山东省三大经济圈布局
1.省会经济圈综合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省会经济圈定位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国动能转换区域传导引领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新高地。省会经济圈内创新水平差异系数较上年缩小10.45个百分点,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较高。济南作为省会经济圈的龙头,科技创新水平保持全省首位。
从评价结果来看,省会经济圈七市中,济南、淄博、东营、泰安、德州、滨州占据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前十的6个席位。东营、淄博、德州、滨州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较上年提高幅度列全省前4位。其中,滨州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上升位次最多,由上年的第13位上升至第9位;其次是东营、德州,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位次均较上年上升3位。
综上所述,省会经济圈综合创新水平提升较快。但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比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需增强政府财政资金对科技的支持,加大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力度。
2.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成效显著
胶东经济圈定位是全国重要的航运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教核心区和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成效明显,胶东经济圈内创新水平差异系数较上年缩小6.66个百分点。青岛作为胶东经济圈龙头,其创新实力居全省前列。
从评价结果来看,创新产出指数前8位中,胶东经济圈五市均包含在内。青岛创新资源、企业创新、创新绩效指数均居全省第1位;日照创新产出指数提高幅度居全省第1位;烟台创新环境指数提高幅度居全省第1位;威海企业创新指数提高幅度居全省第2位。五市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全省比重达67.34%,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省比重达53.9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省比重达43.95%。
综上所述,胶东经济圈研发投入水平较高,创新产出成效显著。但其整体基础研究经费偏低,成果转化力度不高,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占比略低。
3.鲁南经济圈创新发展潜力明显提升
鲁南经济圈定位是乡村振兴先行区、转型发展新高地、淮河流域经济隆起带,实现突破菏泽、振兴鲁南,培育全省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临沂作为首个轮值市,努力推动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实现良好开局。2019年,鲁南经济圈内各市创新水平差异系数较上年略有缩小,说明鲁南经济圈内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好转。
从评价结果来看,鲁南经济圈四市企业创新指数提高幅度跻身全省前十。枣庄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位次较上年上升1位,临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幅度居全省第1位,菏泽万元GDP综合能耗较上年降低率居全省第2位。
综上所述,鲁南经济圈发展潜力较大,但仍存在创新实力不足的短板。应在今后的发展中,借助国家战略发展的机遇,挖掘潜力,提升创新实力,进而提升全省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表1-3所示为2019年三大经济圈主要创新指标情况。
(三)区域科技创新的特征
从16个市综合科技创新评价结果看,区域科技创新呈现以下4个突出特征。
1.济南、青岛、烟台“三核”创新引领作用增强
三市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省比重超过40%;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全省比重超过60%;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省比重达到60.83%;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占全省比重接近50%。
2.创新型城市高质量发展势头良好
列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济南、青岛、烟台、潍坊、东营、济宁6个市的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省比重为59.45%;年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省比重超过60%;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占全省比重达到61.16%;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省比重达到51.99%;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省比重超过80%。淄博、威海、日照三市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势头良好,三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较上年提高幅度均在10%以上。
3.三大经济圈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
省会经济圈七市中有6个市占据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前十,4个市较上年提高幅度列全省前四。胶东经济圈五市创新产出指数列全省前八,青岛3个一级指标列全省首位。鲁南经济圈四市企业创新指数提高幅度跻身全省前十。
4.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有所缓和
全省十六市综合创新水平指数最高值与最低值差距较上年明显减小,十六市之间创新能力差异系数由上年的36.13%缩小为30.01%,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鲁南经济圈内部创新能力差异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缩小,说明全省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局面有所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