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
一、盘点:京津冀创新资源
创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人类积极进取、追求进步的精神状态和保持发展活力的重要源泉。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看,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都与其科技实力和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密切相关,地区间的消长变化形成了国内不断变化的区域经济版图。
区域创新与区域资源密切联系。京津冀包含着我国四个直辖市中的两个,是我国北方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它有着得天独厚的政治资源,深邃悠远的人文环境,靠山近海、水陆通达的地理位置,从而形成了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创新优势。特别是,北京和天津的创新资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持续动能。
按照与科技活动的密切程度,可将创新资源分为广义的创新资源和狭义的创新资源。从广义的角度看,一切与科技活动有关联的人财物等资源,都可看作创新资源,如:人口、就业人员、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物质资本等。从狭义的角度看,指的是与创新活动直接联系的人财物等资源,如: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人力投入和财力投入,为科技成果应用与产业化服务的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为技术转化和扩散服务的技术市场,为创业服务的科技园和孵化器,可用于成果转化的新技术、新工艺、授权专利等。这些资源为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以及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了直接的支撑。
二、纽带:高新区的成长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疆域广袤,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基础薄弱、国际环境严峻、区域发展失衡、资源禀赋差异等诸多不利因素长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指导下,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均衡而缓慢发展到市场经济体制下非均衡快速发展、再从非均衡快速发展到较好较快协调发展的嬗变过程。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区域经济发展无疑是一道最具有特色、最彰显活力、最精彩亮丽的风景线。而在区域经济创新与发展过程中,特区、开发区、新区、示范区等新生事物的形成以及引领和带动作用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
从京津冀区域看,上世纪80年代,作为全国第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一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经过多年发展,现已成为一区多园,并涵盖京津冀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世纪90年代初,河北相继建立了石家庄、保定、唐山、承德、燕郊等五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6年,继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天津滨海新区成为第二个国家级新区。这些开发区、示范区、新区无疑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沿基地和纽带。
三、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2013年,习近平先后到天津、河北调研,强调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深刻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17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提出以京津冀的广阔空间,规划了北京的未来发展方向。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应对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矛盾日益突出等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增长新动力和新的增长极、优化区域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是探索改革路径、构建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的需要。三年多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良好开局,在交通.环境、产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医疗、教育等优质公共服务向津冀的布局也给老百姓带来了更多获得感。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共同形成的“两翼”也将承接更多的非首都功能的疏解。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京津冀的整体定位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警、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Xh,体现了三省市“一盘棋”的思想,突出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辅相成;三省市定位服从和服务于区域整体定位,增强整体性,符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需要。
京津冀还确定了“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明确了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推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构建以重要城市为支点,以战略性功能区平台为载体,以交通干线、生态廊道为纽带的网络型空间格局。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突出了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一关键环节,科学统筹不同地区的主导功能和发展重点,提出了“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明确了核心区功能重组、中心城区疏解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形成北京新的两翼的规划任务,并继续加强全国技创新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丰富的科技资源优势,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三城一区”为重点,辐射带动多园优化发展的科技创新中心空间格局,构筑北京发展新高地。
北京还提出要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全方位对接支持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建立便捷高效的交通联系,支持中关村科技创新资源有序转移、共享聚集,推动部分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合作。加强与天津、河北交界地区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并聚焦重点领域,优化区域交通体系,加强产业协作和转移,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四、产业优化与协同发展
在京津冀地区探索产业发展路径的过程中,三地大多引入了重化工业项目,以致于各地区出现了产业重叠现象,彼此间竞争加剧,区域整体产能过剩。以第二产业发展为例,天津和河北多采用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虽然展现出了强劲发展势头,但也带来了不小的环境危害。北京主要发展服务经济,天津和河北发展工业经济,同质化发展现象明显,竞争较为激烈。相较于天津,河北产业发展具有劳动力密集和资源消耗的特征,缺少技术创新和资本发掘,在三地产业竞争方面处于劣势。为全面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三地比较优势,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承接,形成空间布局合理、产业链有机衔接、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发展格局,在2016年6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制定了《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京津冀产业发展总体导向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发展。坚持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能力提升相结合,与培育产业集群竞争力、适应资源环境承载力相结合,不断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构建”一个中心、五区五带五链、若干特色基地”的产业发展格局。
前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蓝图指引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6次视察河北,亲自谋划三地协同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筹谋长远,剑指全局。从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从“轨道上的京津冀”的交通先行到生态环保的联防联控,从产业升级转移持续加强到雄安新区的“千年大计”,协同发展战略从愿景转化为现实,从蓝图落地为行动,全面开启了深化改革的崭新时代,也为三地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国家动力”。
京津冀地区是以北京和天津为核心,包括河北省全域的广阔地区。面积约21.62万平方公里、是一块海陆兼备的特殊地理区域。该地区因核心城市之一是首都北京而备受瞩目,在我国区域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长期以来,受行政区划和现行体制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整体,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呈现出区域内部发展极为不平衡的状态。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科技创新作为重要的战略性基础资源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然、资本和劳动力等传统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步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区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作为我国科技资源分布较为集中和丰富的地区,科技资源共享的深度与广度不仅影响着京津冀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也将影响着该地区科技体制的进一步改革,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由资源驱动型向创新型驱动转变.京津冀理应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区域协调与创新理应成为这一地区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地图的方式展示京津冀经济社会科技资源的现状、问题、前景,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理应成为协同发展创新共享机制形成的依据和参考。
在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京津冀科技资源分布及利用的特点,认为该区域发展的实现,最终还是要落脚于京津冀的创新驱动,只有创新驱动发展的大环境得到改善和优化,才能使地区间差距进一步缩小三地在交通、产业、环境等各方面联系更为紧密,相互间合作多于竞争,京津冀协同发展共同提高才真正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
丰富的科技资源投入,良好的科技资源管理及共享机制的形成,将极大地提高京津冀乃至整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资源利用水平。届时,京津冀肩负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责任,将协同发展这一伟大的国家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为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做出巨大贡献。
《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地图研究2017》课题组
2017年12月